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兴则基础牢,百姓富则国家盛。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要勇挑重担、积极作为,精准破解“山水方程”,解锁乡村发展的无限潜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挖掘“山水富矿”,以“产业发展”为笔,勾勒乡村经济“腾飞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我国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水田园风光旖旎,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潜力股”。广大党员干部要解锁经济发展密码,找准产业兴旺“突破点”,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坚持“村村有产业、乡乡出特色”的工作导向,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土特产”,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短视频等“信息快车”,着力打造“网上有声音、全国能找到”的农业“金招牌”。唤醒闲置房屋、撂荒土地等“沉睡资本”,打通“变现”渠道,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打造农事体验、乡间民宿、野外露营等产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强劲“增长极”,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换代”。
守护“山水本色”,以“生态优先”为墨,渲染乡村宜居“锦绣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解锁生态保护密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土色土味”的乡村生态样本;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加强河道整治、湿地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着力绘就面子“靓”、里子“实”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让“开门见水、抬头望绿”成为乡村风貌“第一印象”。
传承“山水记忆”,以“文化赋能”为纸,书写乡村文明“深厚底蕴”。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古老的农耕文化、热闹的节庆民俗、淳朴的家风家训,都是乡村独有的文化瑰宝。广大党员干部要解锁文化创新密码,做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把握AR、数字建模、云上互动等数字化技术发展契机,让那些积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作品、文化遗产“热起来”“活起来”“传下去”。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乡风文明体系,通过开展文明村镇创建、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用活用好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行古井夜话、围炉议事等村民自治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格局,让乡村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书写“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篇章。
发布时间:2025-2-17 10:20 | 发布链接: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611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