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农业再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同时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夯实“三农”工作基础。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要始终牢记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下好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三步棋”,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下好人才集聚“先手棋”。既要育好“领头雁”,让本土人才成为掌握前沿知识的“弄潮儿”,也要引来“金凤凰”,让外来人才成为奔赴基层沃土的“新农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办好中国的事情,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因此,做好农业人才这篇“大文章”,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逐步完善培训制度,积极创新培训形式,不断丰富培训载体,通过理论讲堂、田间课堂、线上培训、示范引领等方式,构建起以短期培训为起点、长期指导帮扶为延续的带头人培育机制,扎实推进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外部人才的引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好“优势产业清单”“特色产品清单”“技术短板清单”,明确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与相关涉农高校、涉农企业进行沟通,加强交流协作,通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搭建“产业+学业+科研”联合平台,鼓励引导有能力、有志向、有情怀的“新农人”走进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
下好产业发展“关键棋”。既要做强“土特产”,依托先进科技让农产品举起高质高量“金招牌”,也要打好“新包装”,借助“文化遗产”让农产品登上乡村文旅“新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农村产业发展必须要紧跟潮流、抢抓机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当下迅猛发展的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热点科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农业管理,使农产品的成本降下来、产量提上去;另一方面要推动农业和电商、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故事、文化名人,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品牌,赋予农产品“二次生命”,并结合“线上与线下同步、体验与销售联通”的营销模式,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下好生态环保“长远棋”。既要节约“颜料盘”,坚定不移守护绿水青山推动可持续发展,也要画好“山水画”,践行“两山”理论让绿水青山成为“致富靠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福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严守资源利用上限,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大肆开发不管修复,要妥善处理好乡村资源保护与乡村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健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用药等绿色技术,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自觉使用绿色生产资料、清洁产地环境,严密防控废料乱埋、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等问题,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和美乡村,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