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打好作风建设“学查改”组合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广大党员当锚定作风建设的关键要点,打好“常学笃行”“细查自纠”“实改攻坚”组合拳,一以贯之,将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一尘不染行正道,两袖清风为人民。

打好“常学笃行”组合拳,一刻不停强学习,在“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中凝聚“信仰力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面对日益隐蔽和多元的“作风陷阱”,干部更是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用好“整块时间”和“碎片化时间”,逐字逐句、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深对“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认识,弄明白必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会议学习、集中研讨等活动,在“切磋较量”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补缺学习的漏洞,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党员干部不能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而要当起而行之的“实干家”,我们要在笃学中笃行,在笃行中锤炼自身的作风,严守公与私的“警戒线”、是与非的“高压线”、情与纪的“分界线”,把所学所思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举措,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让作风建设的成果落地有声。

打好“细察自纠”组合拳,一处不漏查问题,在“深挖根源、精准施治”中实现“作风蜕变”。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风问题往往隐藏在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患。干部要树立“处处皆考场、事事见作风”的意识,擦亮“放大镜”,聚焦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细微之处,排查作风隐患,唯有撕下“遮羞布”,才能穿上“防弹衣”。我们要对照八项规定精神、对照党纪法规,逐条梳理“不可为”清单;对标先进典型,查找“思想差距”“行动温差”;对照人民期待,反思是否做好了人民的“当家人”“知心伴”。我们不能就问题谈问题,而是要穿透表象、直抵内核,挖出潜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要对“决策—执行—反馈”全链条进行复盘,揪出“中梗阻”;跨部门、跨区域对标,发现“木桶短板”;分析问题是否反复出现,警惕“慢性病”恶化,以此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精准施治提供依据。对于细查自纠要始终坚持“日日勤拂拭”的态度,将反省融入日常、抓在平常,最终实现作风的有力转变。

打好“实改攻坚”组合拳,一抓到底促整改,在“动真碰硬、破难前行”中展现“担当作为”。作风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头反思上,发现问题不解决问题,或者问题解决不彻底,最终会成为“顽疾沉疴”,严重影响工作的推进效率与落实成效,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政府公信力,更会寒了群众的心。党员干部面对作风问题,绝不能有“一阵风”思想,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整改进行到底。对于一些容易整改的“小毛病”,要立行立改,迅速让群众看到变化;而对于那些长期积累、错综复杂的“老大难”问题,更要敢于啃“硬骨头”,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找准着力点,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对自查自纠以及各方反馈的作风问题建立详实台账,不回避、不拖延,将每个问题当作攻坚堡垒,逐个击破,实现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标本兼治”的转变。在整改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不能搞虚假整改、敷衍整改,以实际成效为导向,加强对整改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力、进度滞后的严肃问责,形成强大的整改压力和工作动力。只有通过真刀真枪的实改攻坚,才能让作风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锻造出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

×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