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为民坐标”走好“人民至上”全面深改路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领悟“人民”二字的根本性意义,瞄准“人民期望”“人民力量”“人民评价”,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中走好“人民至上”全面深改路。

锚定“人民期望”,倾听民言、洞悉民况,在问需于民中走好“一切为了人民”的全面深改路。“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新时代以来,众多改革规划纷纷施行,遍及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诸多领域,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民过上更为美好的生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人民期望为引领,坚持问需于民,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深入基层,与群众亲切交流、诚挚互动,于“柴米油盐”间把握真实需求,从“日常琐事”里明确核心诉求,真正将社情民意洞察明晰,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改革的“任务清单”。同时,要善于从群众的迫切需求中探寻改革的着力点与切入点,积极回应群众诉求,领会群众期望,将群众期盼的“共性需求”视作构思改革规划、确定改革举措的关键依据,让改革的每一项举措都能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锚定“人民力量”,广纳民智、汇聚民力,在问计于民中走好“紧紧依靠人民”的全面深改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问计于民”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以谦逊好学的“学生”心态,积极向人民大众“求教取经”,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土经验”升级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好办法”,进一步明晰深化改革的切入点,激发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要健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体制机制,利用好村民议事会、民情交流会、民主对话会等多种平台,拓宽群众参与的路径,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形成干群协力、上下一心的强大合力,推动改革事业持续向前迈进。

锚定“人民评价”,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在问绩于民中走好“一心造福人民”的全面深改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改革方向对不对、改革措施准不准、改革成效好不好,关键是看人民群众幸不幸福、满不满意。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从群众口碑中评定改革的成效,从群众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金标准”“试金石”,坚持做到改革为民、改革利民、改革惠民。要建立健全改革成效常态化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第三方评估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对改革成效的评价与反馈,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短板,要迅速行动、立行立改,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确保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

×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