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从“听到心里”到“写在纸面”再到“落在实处”,这场“春天的盛会”让民心与党心同频、民意与国策共鸣。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涵养爱民之心,厚植忧民之情,常行利民之举,以实际行动绘就“人民至上”新图景。
读懂根植人民的初心,以“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爱民之心,站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人民立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投资于人”一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彰显了百年大党不变的初心使命。“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奋斗图景,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与人民的双向奔赴中汲取力量。“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正确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几个根本性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做心系群众的“人民勤务员”。
读懂服务人民的温度,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民之情,走好“听民意、问民需、聚民智”的群众路线。“社区规模有多大?改造得怎么样?加装电梯普遍吧?老百姓意愿强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社区的事问得十分细致。问答之间,深刻体现了党和人民浓浓的“鱼水情”。“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眼向下观、腿往外迈,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决不能浮在面上、走马观花,要真正了解到群众对民生问题的真实想法,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以民为师”中汲取群众智慧,在“问计于民”中感悟民情冷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把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读懂造福人民的担当,以“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的利民之举,擦亮“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的公仆形象。从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到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到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全国两会始终聚焦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落实党中央惠民政策,坚持“干”字当头,攻坚克难、履职尽责,坚决扛起躬身为民的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让群众“盼的事”成为手中“干的事”。要树立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幸福不幸福作为检验实干成效的标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利民之举做深、做细、做实,让民生福祉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