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处,两会启新程。全国两会这场“春天的盛会”,在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的智慧激荡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民生温度里,高质量发展的“大写意”正徐徐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工笔画”。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节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将“民之所望”作为“干事所向”,以“有我”精神担起改革使命,“无我”精神增进民生福祉,蹄疾步稳交出人民满意答卷。
以“创新破题”重塑“治理逻辑”,让民生触达更有“精度”。用改革办法、数字化手段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既是新时代民生工作的方法论,更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从浙江“浙里办”App集成2000余项便民惠企服务,到深圳“15分钟社康圈”基本形成,实践印证着“改革一小步、民生一大步”的深刻逻辑,“治理”到“智理”之间,延续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饱含着“向新而行”的改革智慧。广大党员干部既要砥砺“大刀阔斧”的改革勇气,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老旧小区管理、社区养老服务、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等具体场景中搭建“云端服务网”、增设“数字直通车”,让民生服务既有“科技感”更显“人情味”;也需下足“抽丝剥茧”的细致功夫,构建起环环相扣的责任传动链条,多元参与的共治体系,让群众诉求可感可知,让问题矛盾实质化解。
以“生态增值”升级“幸福标配”,让绿色福祉更有“厚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既是统筹环保与发展的长远部署,也是将“生态账”纳入“民生账”的战略抉择。在全球生态治理的时代大潮浩浩荡荡、绿色革命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唯有紧握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破题之钥”,方能在发展赛道上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续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故事,将生态治理与惠民工程精准嫁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负责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为日常,让“绿色动能”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增量”。
以“制度创新”筑牢“保障网络”,让兜底服务更有“温度”。从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守护劳动尊严,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有关文件出台;从“长护险”试点覆盖城市扩大,到托育相关企业存量逐年增加,正是制度创新构筑起民生保障的“四梁八柱”,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今年两会热议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跨省医保即时结算”等议题,更凸显出了“制度供给”与“民生需求”的同频共振、和谐共融。民生工作抓得越具体,群众获得感才会越实在。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民之所盼”为“政之所向”,围绕人民群众的关心需要靶向施策、综合发力,既要在农民工子女入学、新市民住房保障等“老大难”问题上完善政策衔接,也要针对“数字鸿沟”“代际数字贫困”等新挑战创新服务模式。始终坚持以“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开拓进取”的精气神、“革故鼎新”的创新力,步履坚实把人民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