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东风至” 乡村振兴“硕果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23日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乡村全面振兴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这不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动员令与冲锋号,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洒汗水、收获硕果。

以党建引领为引擎,聚焦组织力,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关乎乡村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从脱贫攻坚时期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到如今乡村振兴进程中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协调各方资源,党组织始终是乡村发展的“主心骨”。一方面,要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注重把青年农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要完善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打造集党员教育、村民议事、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让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娘家”;另一方面,要创新党组织领导方式,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党组织+企业+基地”等发展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企业的经济优势、市场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党组织引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真正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以产业融合为画笔,围绕土特产,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各地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产业“旺”起来。要念好“土”字诀,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培育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并利用好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体验等产业;要打好“特”字牌,通过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让乡村产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要唱好“产”字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加强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用心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人才振兴为源泉,打好乡情牌,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要打好“乡情牌”,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一方面,要建立“需求+人才”引才模式,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对于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等,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职业学校、农广校等平台的作用,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开展针对性培训,通过脱产培训、田间实践、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此外,要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真正让人才能够安心工作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