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指明方向。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宏图里,“三农”事业是重中之重。广大党员干部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应勇立潮头,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争做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践行者、实干家,于广袤无垠的乡村沃土上,“农”墨重彩,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新画卷。
聚焦“科技引擎”,以“创新驱动”为笔,绘制“科技引领、农业繁荣”的“丰收盛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往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生动写照,彼时农业深受自然条件制约,效率低下。而今,科技的融入彻底改变了农业的面貌,从播种至收获,全程自动化让农民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智慧管理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桎梏,全面重塑了农业生产格局。科技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在广袤田野上勾勒出无限可能,它既是精准的“田园管家”,确保农作物生长环境最优化;也是不知疲倦的“智慧助手”,以高效精准重塑农业劳作模式。在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我们应紧握“科技”之笔,饱蘸“创新”之墨,在这片孕育希望的田野上精心描绘,加速实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愿景,让农业现代化的壮丽画卷徐徐铺展,向着丰收的愿景稳步前行。
涵养“生态基底”,以“绿色发展”为笔,勾勒“生态宜居、乡韵悠长”的“和谐美景”。乡村之美,美在生态,美在宜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和独特优势,我们要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规整屋舍、绿化街巷、治理河道,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外在颜值”;挖掘传承民俗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精神内涵,增添其“独特气质”。同时,要巧借乡村生态优势“点石成金”,精心栽好“生态”这棵“摇钱树”,让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枝繁叶茂”,让群众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实现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同频共振、相映生辉,激发群众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以“绿色”笔触写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深耕“育才沃土”,以“人才培育”为笔,绘就“人才辈出、乡村兴盛”的“繁荣景象”。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正待实现,而“三农”人才正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各地需深耕乡土人才成长的沃土,精准施策,持续壮大“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要在技能培训上“精耕细作”,开设“田间课堂”,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电商精英现场教学,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掌握先进种植技术、网络营销策略,将农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培育出一批批“田间秀才”“本土专家”。同时,在人才激励上“加码助力”,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的“新农人”给予表彰与奖励,搭建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乡土人才论坛,促进经验交流、资源共享,从资金扶持到政策保障全方位“护航”,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新农人”行列,以人才振兴的强大力量照亮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
发布时间:2025-2-23 23:03 | 发布链接: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612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