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有应”让改革之路“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始终是改革的最高旨归,广大党员干部当倾听群众诉求、凝聚群众力量、赢得群众赞许,确保改革的每一步都“声声有应”,让改革之路“行稳致远”。

“声声有应”回应民生诉求,达成改革举措“事事落地有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改”什么、“革”什么,改革在哪里使劲、在哪块发力,群众的呼声是最真实的信号,用心用情与群众沟通交流,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才能“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把群众诉求当作改革需求,眼睛向下看、身体向下弯、脚步向下迈,与群众坐同一条板凳坦诚交流、促膝谈心,听得懂群众期待、听得进群众呼声,不仅要听“顺心话”,更要听“窝心话”“逆耳话”,学会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交流,用群众的思维理解群众需求。善于从抱怨声中发现问题症结,从群众的期望中寻找工作方向,把准群众脉搏,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才能让改革行动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同频共振。

“声声有应”汇聚民生力量,推动改革进程“时时稳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搞改革是搞不成的,从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天津“一枚印章管审批”,这些改革措施的突破和蝶变,凝结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奋斗和聪明才智。当前,改革已迈入深水区与攻坚阶段,复杂状况、艰巨程度前所未有。“低垂的果子”早已摘完,越是向前走,越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寻找解题破题的“灵丹妙药”。广大党员干部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向群众问策,把问题找全、矛盾捋清、对策谋实,让一个个群众的“土方子”变成一桩桩改革的“金点子”。

“声声有应”力推成果共享,确保改革成果“处处惠及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效果明显不明显,归根到底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群众的满意度永远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最重要标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共享成果、增进福祉,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既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确保改革方向与群众需求紧密契合,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也要讲究效率,推出一些创新性的改革举措,探索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4-12-24 10:03 | 发布链接: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6065013

×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