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跟文汇走进思政课“第二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5月18日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跟随《先锋文汇》走进博物馆这个“第二课堂”,上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政课”。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451.84 KB)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但课堂从不局限于“三尺讲台、四方教室”之内,田间地头、奋斗现场、革命老区都可以是鲜活而立体的教学阵地,特别是流淌着岁月时光、镌刻在历史印记、沉淀着思想养分的博物馆,更是校内教学的延伸、是开展好思政课的重要空间。正所谓“走出去,方能见到更大的世界”,让听课人走出教室走进书本上的风景,在移步换景、低头沉思、互动交流中“对话”过往、“叩问”真心,真正让思政课“走起来”,以更多新鲜体验、丰富感官,引领听课者领略“初心如磐访旧踪”的魅力新篇。

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上一堂穿越百年的思政课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136.28 KB)

中共一大纪念馆以“伟大的开端”为主题,真实再现了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并不断成长壮大的艰苦岁月和光辉历程,充分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对话特殊“见证者”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287.26 KB)

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编号为0001号的特殊文物是反动军阀杀害李大钊同志使用的绞刑架,对着光源去看,看它的黑暗死寂,结合解说去听,听他的慨然以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博物叙事语言运用微粒和光影,浓缩在层层相叠的玻璃幕墙后,文物成为博学笃行的“育人”新载体,让每一位观展者对史料文物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力,不仅与其背后的时代环境和英雄事迹产生共情,更从补充叙述的模型、图像、文本等多种“红色基因库”中肯定了历史真实和知识完整性,自觉担负起回溯历史、蓄力前行的时代重任。

走进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上好“红岩精神”思政课

“红梅傲霜雪,丹心昭日月”,江姐因叛徒背叛,在渣滓洞监狱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秘密。烈士王朴放弃复旦学业,兴办学校,发展大批党员;为了给党筹集大笔经费,变卖田产捐出黄金2000两;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在大坪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8岁。坚定的革命信仰,是红岩精神的本质属性,众多的革命烈士以信仰为“铠甲”,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在荆棘之地昂首挺胸地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悲壮而光辉的篇章。新时代的我们应争做“红岩先锋”,接过革命先辈的信仰“接力棒”,以学铸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始终与党“同频共振”,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永远爱党护党、对党忠诚。

在中国红军长征纪念馆里,我们重温“翻雪山过草地”的峥嵘岁月,激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我们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崇高信念……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走进博物馆从珍贵文物中汲取精神滋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把握历史规律,增强政治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

推荐稿件:

写在国际博物馆日:到博物馆里“上课去”

走进博物馆“展开”思政课“魅力新篇”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上一堂穿越百年的思政课

国际博物馆日:追“思”红岩精神 “政”当时

国际博物馆日:借“馆藏珍宝”走“为政之路”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