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载体”让思政课“活”起来

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丰富学习实践“载体”,把思政教育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课成为“香饽饽”,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活用“中国故事”载体,增添“家乡味”,打造“走心”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思政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延绵不绝,无数生动、深刻的故事在这个民族身上发生、演化。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对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生动诠释,到“航天鼻祖”万户利用火箭搏击太空的“航天故事”,从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改革开放故事”……这些精彩的“中国故事”不仅蕴含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更彰显了我们党饱经风霜而初心不改的革命本色。因此,思政教育要在历史长河、百年党史、红色资源等宝库里寻找源头活水,萃取精华,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最鲜活的素材,贯“道”于其中,通“理”于其中,共“情”于其中,让中华文明的千年根脉在学生心中越扎越深、越扎越牢。

善用“社会实践”载体,缩短“距离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百味盐为首”。思政如盐,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课程中让青少年自然而然吸收。中国海洋大学开设大海上的流动“大思政课”,青年学子置身于浩瀚的大海上,无形中激发向海弄潮的干劲,涵养宽广的胸怀;青岛科技大学把课堂搬到港口码头,打造“场景大思政课”;哈尔滨工业大学把思政课开到卫星发射场……这种循着“理论之根”在现实中找到“新的枝叶”的方式,让思政课更“接地气”,“鲜味”十足,也无形中拉近了青少年与思政的距离。因此,要打造更多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大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带领青少年走出教室和校园,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工厂、红色基地、田间地头里面,走进工矿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红色基地等更多现实场景中,让青少年在“大思政课”中倾听风声、雨声、民心声,熟知家事、国事、天下事。

巧用“网络媒体”载体,提升“吸引力”,打造“出圈”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追求实效性是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教学要与时代接轨,要站在时代的火车头上,引领社会风尚,刷新精神面貌。江南大学马克思学院的唐忠宝教授将思政课与脱口秀巧妙结合,推出《宝哥说》,在校内创成了思政课“座无虚席”的场景;中国海洋大学思政课教师王付欣,打造“数字+”思政课,以VR技术沉浸感、交互性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仿真的三维学习环境。这些都充分说明新时代的思政教学要“推陈出新”,杜绝“空对空”“干巴巴”“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用好网络媒体,在“不变”的思政内涵中寻求“变”的教学形式。还可以让舞台变成“沉浸式课堂”,将思政课搬上舞台,通过情景剧会演、歌曲合唱、吉他弹唱、诗歌朗诵等才艺展示形式,强化学生“参与感”,用“新”的魅力不断将思政课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