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章强调,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向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迈进的征程中,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文章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方位引进、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以人才“出彩”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大放异彩”。
突出“引”字“垒高台”,不拘一格“引凤入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吸引和汇聚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科技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堪称“最强大脑”,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引进人才,就如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装上“澎湃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源泉”。这就需要我们拿出十足诚意,着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好生态。一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引才政策。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引进的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对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高额的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补贴。另一方面,搭建国际化的科研平台。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为创新人才提供与国际前沿接轨的科研环境。建立海外人才联络站,主动对接海外人才,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精准引进符合我国科技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立足“育”字“淬技能”,春风化雨“育凤出巢”。“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习近平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从李四光打破西方地质学的固有认知,为新中国石油勘探事业奠定基础,到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解决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再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巨大贡献。这些闪耀的名字背后,是国家重视人才培育的生动体现。一方面,要优化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基础科学教育的普及与创新,并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调整学科设置,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课程,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让学生和科研人员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举办各类科技竞赛,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对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助力他们快速成长。
聚焦“用”字“建新功”,群英奔赴“留凤筑巢”。“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合理使用人才,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一环。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合适岗位施展拳脚,就像为“千里马”配上坚固马鞍,使其能在广阔天地肆意驰骋。唯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释放出人才的最大效能,为科技强国建设赋能添彩。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创新人才自由探索,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科研时间和资源。建立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能够在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之间合理流动,做到人岗适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潜力。给予创新人才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方式,注重人才的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根据不同学科和岗位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让有才华的人获得认可,让他们“有为”更“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