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到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福建、安徽两地考察调研。在福建,于美丽海岛感受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厦门回忆筚路蓝缕创业史,展望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光明未来;在安徽,于千年古城汲取文化智慧,到合肥看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异军突起。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闽皖”行,用初心、决心、匠心、恒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循迹“乡野渔村”,秉持“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初心,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乡村振兴还是要发扬优势,做好‘海’的文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各地考察时,非常关心乡村特色产业。从广东茂名的荔枝种植园、山东枣庄的石榴园、甘肃天水的苹果园,到此次澳角村的渔场码头,一片渔场、一颗荔枝、一篮石榴、一兜苹果……时时放心不下的足迹里,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殷切期许。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乡野渔村”中感悟“乡村振兴”之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握“因地制宜”的方法论,培育“另辟蹊径”的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村民增收、村庄变美,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循迹“经济特区”,怀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决心,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从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经济特区,到新时代勇立潮头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数十载春风化雨,东海之滨、鹭江之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传奇篇章。建设生态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松绑放权、科技特派员制度、数字福建、晋江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医改……一项项源自福建的改革创新经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关键一招”,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心决心,敢于“吃螃蟹”、敢啃“硬骨头”,大胆解放思想,坚决破除“唯经验论”“不敢越雷池半步”等思想坚冰,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让党和国家事业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循迹“科技园区”,永葆“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匠心,书写创新发展新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到安徽创新馆,再到此次的合肥滨湖科学城,既有一以贯之的关注,又有不断深化的要求。在展厅内,16K裸眼3D显示终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国产算力底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超薄柔性玻璃……展现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澎湃动力和广阔前景。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命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找准“解题点”,紧跟创新“潮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牵住自主创新“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锻造优势产业“杀手锏”,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
循迹“街头巷尾”,坚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恒心,书写为民造福新篇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已经去世43年的谷文昌,仍为当地民众深深怀念,尊称其为“谷公”。他用生前事身后名,回答了共产党人“入党为了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人生课题,展现了政声人去后、丰碑在民心的崇高魅力。“见贤思齐,绿色丰碑映千秋。”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到基层听民声,多在一线接地气,做“明眼人”“有心人”。要坚持好传承好弘扬好“四下基层”优良作风,靠“一头汗两腿泥”把情况摸清,“坐在一条板凳上”把问题唠透,在基层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hide]
新媒博士写作资料库,三年会员只要398.00,联系客服再赠送10万份写作资料包!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