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敬“功勋荣誉”中找准“人生坐标”

近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4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10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进行公示,公示中高度精练地概括和介绍了建议人选事迹。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广大党员干部当从14名“功勋荣誉”建议人选中找准“人生坐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拧紧信念发条、践行为民宗旨、砥砺艰苦作风,在平凡岗位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致敬“愿得此身长报国”忠诚与爱国,拧紧信念发条,找准“许党报国”的“人生坐标”。爱国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这是王永志院士一生披肝沥胆的坚守。从导弹到飞天,从花甲之年的火箭专家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5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祖国国防和航天事业,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有了保家卫国的战略导弹,有了走出国门的捆绑式火箭,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王永志院士热爱祖国,始终将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党员干部当致敬王永志院士的忠诚与爱国,听党话、跟党走,承时代使命、担时代责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致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与担当,践行为民宗旨,找准“枝叶关情”的“人生坐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48年,17岁的李振声便立下誓愿:“毕业后我一定要多种粮食,让每个农民都有饭吃。”1956年,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奔赴陕西杨凌镇,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这一去,就是31载。经过20多年的研究,终于成功研制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小偃6号”,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其间,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李振声说道:“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广大党员干部当致敬李振声院士的奉献与担当,站稳人民立场,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坐一坐群众家里的“硬板凳”“冷土炕”,在和群众“聊家常”“算细账”的过程,“把脉问诊”找准“症结”,开出“良方”“对症下药”,把群众“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致敬“越是艰险越向前”进取与执着,砥砺艰苦作风,找准“苦干实干”的“人生坐标”。大道至简,实干为要。1984年,许振超成为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第一批桥吊司机。靠着对岗位的热爱和刻苦钻研,他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创造出“振超工作法”,带领团队先后九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40多年来,许振超用苦干实干践行了“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人生信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面对改革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许振超的进取与执着,以“十年磨一剑”的不舍寸功、“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顽强意志、“破釜沉舟”的改革气魄,只争朝夕、苦干实干、真抓实干,用“钉钉子”精神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愿景变为现实,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定能攻坚克难、披荆斩棘。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