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更好发挥中国工程院作用提出殷切希望。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技创新的力量功不可没,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功勋彪炳史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循迹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之路,领略其背后的“国之大者”,不断汲取“奋进力量”,努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循迹“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家国情怀,汲取“忠心昭日月,名士壮乾坤”的奋进力量。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对科技工作者而言,爱国是坚定理想根基,报国是无上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到“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袁隆平院士,再到愿为祖国“把血流光”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铸盾,矢志强军”的钱七虎……我国科技工作者用他们最本色、最纯粹的方式,用一项项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书写出他们对于祖国和人民最忠诚的热爱。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向科技工作者致敬看齐,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立兴国之志、铸忠国之魂、怀爱国之心,主动把“小我”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始终在党的旗帜下凝聚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向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奋勇前行,真正把忠诚和看齐写在岗位上、刻在事业中。

循迹“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执着坚守,汲取“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的奋进力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有所收获。回顾科技发展史,邓稼先隐姓埋名数十载,终让原子弹的蘑菇云从广袤大地升腾而起;孙家栋用一辈子的时间书写了“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的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屠呦呦从青年到暮年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才发现青蒿素,为全球抗疟献上“中国秘方”……无数科研人才,用一生诠释着“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新征程上,各种艰巨的任务、复杂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在所难免,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增强“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做到择一事、忠一事、爱一事,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积小胜为大胜、积寸功为大成,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循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汲取“日新者日进,求索者有得”的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独立创新史。无论是“天问一号”逐梦而行、“嫦娥五号”揽月而归,还是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华龙一号全球首推……一件件大国重器、一项项超级工程,无不证明了科技创新是通往强国之路的“密钥”,更赋予了中国人无限创新创造的勇气和力量。“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盆地”局限和“惯性”思维,发扬“奋楫争先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在干事创业中敢想、勇试、善成,积极探索改革发展的“深海区”“无人区”,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注入不竭动力。

×
笔杆子写作经典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