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系统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新优势、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广大党员干部应响应号召,“稳扎根基”以明确“新赛道”、“丰枝壮叶”以建功“新高地”、“展叶萌新”以激发“新动能”,让新质生产力枝繁叶茂,成为新时代的“参天大树”。
“一砖一瓦皆根基”,立足实际、各以所禀,“稳扎根基”让新质生产力之树“巍然屹立”。“稳扎根基”就是要将发展之根扎进地方沃土,立足资源禀赋,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赛道”。《决定》在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时,特意将“因地制宜”作为其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各地发展基础不一,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发展模板”,若忽略实际,盲目“粘贴”发展思路,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因此,我们党历来将调研作为“傍身法宝”,鼓励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搞调研,在调研中“谋良方”“寻妙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求是精神,从“机关大楼”走向“田间地头”,看“最真实的现场”、听“最真切的声音”,力求摸清资源禀赋、明晰产业基础、熟悉风土人情,把握脚下土地的每一寸“脉动”,用心绘制清晰的“民情地图”,促使各类成果更“接地气”,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基于特色、反哺特色”的良性循环,将发展之路走出“地方风情”。
“力强始可担千钧”,勤学不辍、磨砺本领,“壮干强枝”让新质生产力之树“茁壮成长”。“壮干强枝”就是要以学增智,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挺直干事创业的“脊梁骨”。《决定》指出,“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事物,其发展必然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勇立潮头,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持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因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能力建设工作,从教育培训、选拔任用、实践锻炼、激励与考核多方面入手,全面规划党员干部成长体系,助力干部群体提升实际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为积极适应发展之需,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空杯”心态,挺膺身姿学习不怠,在坚持理论学习的同时,要自觉读好“无字书”,拜实践为师,积极奔赴一线,直面矛盾和问题、勇于攻坚克难,往矛盾“窝”里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新本领”,确保自身能力“满格在线”,脚踏实地走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草木百年新雨露”,知常明变、勇于创新,“展叶萌新”让新质生产力之树“长盛常青”。“展叶萌新”就是要推陈出新,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决定》提到,“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而创新则是实现这些要素的驱动力。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党中央、国务院紧紧牵住创新的“牛鼻子”,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切实强化科技创新力量,力求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坚持问题及目标导向,摆脱“唯经验论”和路径依赖,以“闯关夺隘、踏浪前行”的开拓精神,向堵点卡点“开刀”、向顽瘴痼疾“亮剑”,在干事创业中贯彻“新思想”、落实“新部署”、探索“新方法”,以“再攀峻岭拓新境”的“创新之道”高水平回应发展诉求,让新质生产力这个“先锋地”真正成为惠及百姓的“百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