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改革见证一场党心和民心的“双向奔赴”。
以“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初心,倾听“人民呼声”,以改革奏响“双向奔赴”主旋律。始终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了谁”的问题。无论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还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程始终都与人民呼声同频同向。要恪守以百姓心为心的价值旨归,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经常到基层“把脉问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基层心声、群众呼声的表达渠道,聚焦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问题,从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中精准选题,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民心所指、改革所向,在每一次“唠家常”“掏心窝”中掌握一手民情,为全面深化改革蓄势赋能、破局开路。
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姿态,坚持“群众路线”,以改革搭建“双向奔赴”连心桥。群众路线是历史的选择,是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的力量之源。建党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小红船成长为巍巍巨轮,根本原因就是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淮海战役“小车推出来的胜利”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半条被子的温暖”到贯彻“四下基层”工作理念……实践证明,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见效感知最真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更加贴近基层实际。在深化改革之路上,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甘当“小学生”,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让改革决策更加科学、改革举措更加务实、改革质效更加明显。
以“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的决心,对标“人民满意”,以改革绘制“双向奔赴”新图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期,全力推进改革“后半篇文章”,打通为民利民“最后一公里”势在必行。改革效果怎么样,群众脸上有答案。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要始终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多问问:群众的困难解决了吗?群众的生活改善了吗?群众的利益保障了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让人民群众成为评价改革的“阅卷人”,把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改革的“金标尺”。多看看群众“脸色”,多想想群众“感受”,多听听群众“评价”,精准把握人民需求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奋力描绘“双向奔赴”的新图景。
—选自共产党员网